昨天看某音的时候,偶然刷到一个视频,某哥讲(编)历史的时候,说出了这样的言论:
“清朝……来到我们中国后,利用顺、康、雍、乾,四代人近一百年的左右的时间,来疯狂的篡改明朝的历史,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明史》的每一个字,都是被篡改过的。”
“所以大家记住,《明史》的每一个字都不要相信……不要被他们蒙骗。”
其实这套说辞并不新鲜,但能说出一个字都不要信的,这位还是头一份嘞。
随便上网一搜,就能搜出一堆,关于《明史》抹黑明朝、不能相信的文章,那可海了去了。
但问题是,清朝修《明史》真的抹黑了明朝吗?
最最最重要的是,这群口口声声说清修《明史》,是在篡改明朝历史,恶意抹黑的明朝的人。
真的读过《明史》吗?
1、清修《明史》真的用了近100年?
正如某大师上面所讲的,清修《明史》经历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时间跨度近100年。
但是,这仅仅是理论上了编修时间。
《明史》的实际编撰时间,其实只有60年;
如果以万斯同版的《明史稿》问世为节点的话,《明史》的编撰只有12年时间。
因为剩下的《明史》版本,无论是担任第二任《明史》总裁官的王鸿绪版,还是第三任总裁官的张廷玉版。其实都是在万斯同版的基础上进行删改的。
清朝第一次公开提议修明史,的确是在顺治年间,而且就在清朝入关的第二年。
即顺治二年的四月十一日,御史赵继鼎首次提议编修明史,并且得到了顺治(多尔衮)的首肯:
“御史赵继鼎奏请纂修明史,并博选文、行鸿儒、充总裁纂修等官。下所司知之。”(《清世祖实录》)
到了五月初一的时候,清廷开始组织人手编修明史,并且任命了编修的总裁、副总裁等官员。
“内三院大学士冯铨、洪承畴、李建泰、范文程、刚林、祁充格等奏言:臣等钦奉圣谕,总裁明史。”(《清世祖实录》)
“今请以学士詹霸、赖衮、伊图、甯(宁)完我、蒋赫德、刘清泰、李若琳、胡世安、侍读学士高俨、侍读陈具庆、朱之俊、为副总裁官。”(《清世祖实录》)
通过这些总裁官、副总裁官的人选可以看出,最初负责编修明史的人,主要还是投降过去的明朝将领、文臣等,以及没入关就归顺了清朝的大臣,其中以总裁官冯铨、洪承畴和范文程最具代表性。
看似清朝要动真格编修明史了,其实就是一纸空文;因为南方还有弘光政权、西南还有大西政权等等;战争还在打的如火如荼,哪有闲心去搞盛世修史的事啊。
所以尽管任命了一批编修人员,但就是定定调子、走走过场,压根没有开关编撰;连最基本的搜集史料都没有完成,去编个锤子的明史啊。
于是这事就耽搁下来了,一耽搁就是40年;直到康熙一十八年,编修《明史》的任务,才再次动真格的上马;这几十年的空闲时间,也就是搜集点资料,但正经是一个字都没有开写。
康熙十八年三月二十日,博学鸿词科的考试与录取完毕后,康熙帝任命录取的士子,承办了编修《明史》的工作。
“谕吏部:荐举到文学人员,已经亲试。其取中一等……二等……俱著纂修明史。”(《清圣祖实录》)
中间省略的都是录取的人名,几乎是当时最顶尖学术天团了,这里随便列举几个:
一等的陈维崧、朱彝尊、汤斌,二等的毛奇龄、施闰章、严绳孙等人,都是足够分量的学术明星。
而且这批人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是明末清初人;少年甚至成年时期都是生活在明末,而且以南方人为主;所以对明朝也是有相当的情节。
陈维崧像
但这批人中出力最大的就是万斯同,他是明末大家黄宗羲的弟子,但他没有参加博学鸿词科。
康熙三十年的时候,万斯同的《明史稿》完成;其后主要是删改和校订工作;但万斯同随后去世。
康熙五十三年和雍正元年,总裁官王鸿绪先后向康熙、雍正,送上了两版他删改过的《明史》。
但直到乾隆四年,张廷玉般的《明史》才最终定稿。
从提议到正式开修,再到从开修到删改,再到最后的定稿,期间共经历了94年。
其中筹备期40年,实际编撰期12年,删改定稿期42年。
2、《明史》真的被篡改的一个字都不能信了?
显然大师的这种话,不仅仅是在羞辱我的智商,也是在羞辱他粉丝的智商。
前面已经说了,万斯同版的《明史稿》,在康熙三十年就已经成书了;但是其后十几年,都是在万斯同在校订、删改,但是还没有完成,万斯同就不幸去世了。
随后总裁官王鸿绪接受删改任务;并在万斯同版本的基础上,删改成书,分别交给康熙和雍正审阅。
不过王版的《明史》虽然得到刊刻,但是对于《明史》的最终定稿,还是没有完成。
随后张廷玉接手了编修《明史》的工作,直到乾隆四年,先后经过三次删改之后,《明史》才最终定版。
这里所说的删改,其实主要是删减,而不是修改。
因为无论是王鸿绪版,还是张廷玉版,都是万斯同版《明史稿》的基础上完成的。
其实就是在删减他的《明史稿》。
因为《明史稿》的主要问题,还是收录的内容过于庞杂,但里面保留相当多原始材料。所以康熙三十年成书的时候,足足有416卷之多。
416卷是个什么概念?
《史记》只有130卷,《明史稿》的卷数是《史记》的3倍多。
就这还是没有尽善尽美,还有继续扩展的空间,突破500卷是很轻松的事。别说编起来不轻松,这样大部头的著作,读起来也不轻松啊。
所以只能是稿,还需要接着删改,其后的《明史》工作,也是围绕删进行的。尽量保证史料足够详实,又能读起来简便轻松,不至于让人一看就觉得压力山大。
王鸿绪版的《明史稿》,经过大部头的删减之后,还有310卷之多。
张廷玉版的定稿《明史》,也就是现在通行版的《明史》,则有332卷;也是差不多删掉了近百卷。
就这在二十四史里,总卷数仍然排第二,排第一的是496卷的《宋史》。
所以所谓的“篡改”是怎么体现的呢?
篡改《明史》?篡改谁的《明史》?《明史》就是清朝人自己编修的啊,自己篡改自己的吗?可是自己篡改自己的事,哪能叫篡改吗?这种基本的逻辑与常识,大师能不能自己理清楚嘞?
关于张廷玉版《明史》的评价,应该是二十四史中,除前四史外,学术界评价最高的了。
清代史学家赵翼评价说:“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史学家白寿彝也评价说:“《明史》是一部史料价值较高的正史。《明史》修纂日久,又有前诸史修纂之经验,成为二十四史中较好的一部,尤其是隋、唐以后诸史中,更为突出。”
著名学者余秋雨也说:“《明史》后来成为整个二十四史中写得较好的一部,这是我们直到现在现在还要承认的事实。”
所以《明史》到底差在哪里了?假大师比真大师研究的更透彻吗?
3、《明史》真的抹黑了明朝吗?
张廷玉版《明史》有缺陷吗?
当然有了。人无完人,书无完书。
前面已经说了,《明史》最大的问题不是改,而是删。
万斯同版的《明史稿》,经过万斯同、王鸿绪、张廷玉的三次删改,已经是尽可能的删繁就简了;但是这其中被删去了内容,可能才是最可惜的,因为不再那么的翔实了。
其中删减最为严重的,当属明末清初的这段历史,尤其是涉及明清争锋的历史。很多时候就给人一种看连续剧,上下剧情不连贯的感觉,主要还是这段历史删减太多的缘故。
但是篡改历史的这种事,《明史》基本上还是很少发生的,基本的真实性是可以保证的。
不过,这里面同样也是有bug的。比如现在已经考证出来的,鲁王朱以海下场等事迹。但是二十四史,哪个没有卡bug嘞?《史记》的bug也不少啊,同样是瑕不掩瑜。
并不能因为几个bug,就把《明史》全盘否定。
最后关于《明史》抹黑明朝,尤其是抹黑明朝皇帝的事。
怎么说呢?就很可笑。
《明史》里对明朝皇帝的评价,基本都是往天上吹的,就这某些朝代粉还不满足。
明朝十六代皇帝,除了明熹宗朱由校外,盖棺定论都是直逼唐宗宋祖的水准。
比如他们最喜欢引用的明朝“远迈汉唐”,那是《明史》对成祖的赞颂:
“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明史·成祖本纪三》)
再比如说《明史》抹黑明武宗,那更是把《明史》冤枉死了;以应州大捷举例,他们最喜欢引用的说是此战之后,鞑靼人几十年不敢再南犯,同样是《明史》给出的肯定。
“帝乃还,命宣捷于朝。是后岁犯边,然不敢大入。”(《明史·鞑靼传》)
而《明武宗实录》对于这事,那可是啥都没说,而且还有不少鞑靼人闹事的记载。
对于所谓印象里昏君朱厚照的评价,那也是直逼汉武帝的水准:
“毅皇手除逆瑾,躬御边寇,奋然欲以武功自雄。”(《明史·武宗本纪》)
就连明英宗这样的皇帝,那也是把洗的无以复加,明英宗本人看了都得惭愧:
“英宗承仁、宣之业,海内富庶,朝野清晏……至于上恭让后谥,释建庶人之系,罢宫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明史·英宗后纪》)
海内富庶,朝野清晏,不知道英宗本人好意思吗?可问题是英宗的黑料实在太多,实在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东西,能够让修史者去吹捧。于是乎,后世某粉们最喜欢引用的,明英宗下令废除殉葬的功绩,最早被《明史》搬出来吹了。
虽然的确是件好事,但是强行吹捧的话,就比较的尴尬了。
对于亡国之君朱由检,那都不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水准了,直接就奔圣人的水平了:
“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明史·庄烈帝二》)
就怎么说呢?除了个别已经被定性为奸佞的人,上到皇帝,下到臣工,基本很少出现恶意抹黑的情况;几乎一水的都是夸奖,实在找不到夸奖的地方,就见缝插针的强行赞扬。
如果真正想看抹黑明朝的东西,《明史》是没多少黑料的,正经还得看明朝人编修的《明实录》。那里面可是老带劲了。
(一家之言,求同存异,感谢您的阅读)
猜你喜欢
点击排行
联络方式:
电话:173 1266 2225
邮箱:network@z03.net
-
天高地阔的吃起来的天高地阔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天高地阔的吃起来的天高地阔
1、“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在《乡下人家》一文中指,夏天,乡下人家喜欢把饭桌搬到室外,坐在露天这大空间里享用美味的晚餐,会感到很舒适很爽。2、联系上下文理解,“天高地阔”在这里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一是指饭席上谈论的话题广,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二是运用夸张,形容吃饭的场地大,把桌椅饭菜在坪里一放,便是天作屋顶地作房了。...
-
骆驼祥子四到六章概括是什么 骆驼祥子四到六章内容介绍
1、第四章:祥子在回来的路上病倒,在海甸的一家小店里里躺了3天,在说梦话或胡话时道出了他与3匹骆驼的关系,从此,他得了“骆驼祥子”的绰号。祥子病好以后,刻不容缓地想去打扮打扮。他用2.2元打扮了自己:剃了头,换了衣服鞋子,吃了一顿饱饭,便进城向原来租车的人和车厂走去。回了刘四爷的人和厂刘四爷是快70岁的人了。他在年轻的时候当过库兵,开过赌场,买卖过人口,放过阎王债;前清时候打过群架,抢过良家妇女,...
-
烟花像什么像什么又像什么 烟花像什么像什么又像什么如何填写
1、烟花像一朵朵五彩缤纷的鲜花绽放在夜空中,像天上的流星一闪而过,又像天上的仙女一不小心撒下的花瓣。2、烟花像仙女撒花,像火焰争锋,又像彩蝶飞舞。3、烟花像一只只五彩缤纷的萤火虫从天而降,像漫天的星星点亮夜空,又像明亮的眼睛在闪烁。4、烟花像一飞冲天的火箭那般利索,像仙女散花那般唯美,又像天上的星星那般淘气。5、烟花像划过天际的流星,像翩翩起舞的萤火虫,又像夜空里的繁星。6、烟花像飞流直下的瀑布,...
-
中国第一个牺牲的宇航员是谁
中国第一个牺牲的宇航员是元末时期的陶成道。在中国历史中牺牲的航天员是一位名叫陶成道的人,他本是炼丹的,后来开始炼制火器,由于屡建奇功,被朱元璋封赏“万户”。他是第一个想制造火箭飞上太空的人,被称为“世界航天第一人”。在晚年的时候,陶成道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他将47个自制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则坐在椅子上,手上拿着大风筝。想利用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力量飞上天空。但不幸,火箭爆炸。为此,陶成道也成为了...
-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是什么意思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的意思
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意思是: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2、这句话摘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六节》,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依据,也是孟子所有学说的基础所在,人见孺子将入于井,都会有怵惕恻隐之心,这是人之常情,所以人人心中都有仁的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