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宁毅。字立恒,江宁人,父母双亡,曾师从邹夫子(景翰六年去世),因祖父宁子安与苏府太公关系较铁,订下指腹为婚的约定,成为江宁富商苏家长房的上门女婿。结婚当日新娘子逃跑了,自己也被一位对新娘子有兴趣的富家子弟拍了一板砖,昏迷了好几天才醒过来,自此开始了他身为赘婿却波澜壮阔的一生。景翰七年二十岁。
2、苏檀儿。宁毅正妻,苏府长房苏伯庸独女,家族排行第二,苏府太公苏愈选定的家族第三代继承人,负责长房部分业务。招赘宁毅为婿,结婚当日逃婚十多天,后与宁毅相知、相恋、相守。宁毅在外闯荡期间,苏檀儿坐镇家中,两人可称得上一心同体。曾被刑部总捕头宗非晓逼得跳河逃生,虽然最后安然无恙,但此次事件却成为宁毅下决心弑君造反的导火索。生宁毅长子宁曦。景翰七年十八岁。
3、小婵。宁毅妻妾之一,本姓许,老家在江宁附近靠近润州的南亭村,四岁卖入苏府,是苏府长房独女苏檀儿的丫鬟,但被苏檀儿当成管理人员培养。景翰八年六月,其父病逝,宁毅随其回乡奔丧,是第一个与宁毅发生“亲密”接触的女人,后于杭州嫁与宁毅为妻。生宁毅次子宁忌。景翰七年十四岁。
4、聂云竹:宁毅妻妾之一,擅音律,祖籍宣州,本为官宦女子,十岁时因父亲犯事,没入青楼,成为江宁秦淮河畔金风楼最受欢迎的女子之一。景翰五年自赎其身后与丫鬟胡桃居住于秦淮河畔的小楼里,某日清晨因杀鸡落河为宁毅所救,后与宁毅相爱。在宁毅的帮助下,成立“竹记”。生宁毅长女宁雯雯、三女宁霜。景翰七年二十来岁,比宁毅略大。
5、元锦儿:宁毅妻妾之一,擅舞蹈,生于江南的一个小渔村,因生活所迫,五岁被父母卖入青楼,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后成为金风楼头牌。自赎其身后与聂云竹相伴,初对云竹有点百合倾向,后爱慕宁毅。生宁毅次女宁珂,和登期间,由于武朝派人刺杀宁毅及其家眷,害再次有孕的元锦儿流产(当时并不知道已怀孕)。景翰七年十七岁。
6、陆红提:宁毅妻妾之一,吕梁山青木寨大当家,武林大宗师。景翰八年端午前夕,于江宁刺杀武烈军都尉宋宪,受伤为宁毅所救,传授宁毅“破六道”,在宁毅的帮助下大力发展青木寨并震慑吕梁山群盗,人称“血菩萨”,后嫁与宁毅为妻。宁毅起兵后,多数时间里由陆红提等人守在身边保护其安全。生宁毅三子宁河。景翰七年二十四岁。
7、刘西瓜:宁毅妻妾之一,父亲为已逝高手刘大彪,方腊手下霸刀营之主,永乐朝护国公主。在宁毅失陷杭州期间爱上宁毅,为保宁毅性命而与他假结婚,方腊起义失败后退守苗疆蓝寰侗。与宁毅经历一波三折后终成眷属,经宁毅邀请参与造反、抗金等一系列活动。刘西瓜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立志于实现“人人平等”。生宁毅四女宁凝。景翰十四年(即靖平元年)二十三岁。
猜你喜欢
点击排行



-
天高地阔的吃起来的天高地阔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天高地阔的吃起来的天高地阔
1、“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在《乡下人家》一文中指,夏天,乡下人家喜欢把饭桌搬到室外,坐在露天这大空间里享用美味的晚餐,会感到很舒适很爽。2、联系上下文理解,“天高地阔”在这里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一是指饭席上谈论的话题广,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二是运用夸张,形容吃饭的场地大,把桌椅饭菜在坪里一放,便是天作屋顶地作房了。...
-
骆驼祥子四到六章概括是什么 骆驼祥子四到六章内容介绍
1、第四章:祥子在回来的路上病倒,在海甸的一家小店里里躺了3天,在说梦话或胡话时道出了他与3匹骆驼的关系,从此,他得了“骆驼祥子”的绰号。祥子病好以后,刻不容缓地想去打扮打扮。他用2.2元打扮了自己:剃了头,换了衣服鞋子,吃了一顿饱饭,便进城向原来租车的人和车厂走去。回了刘四爷的人和厂刘四爷是快70岁的人了。他在年轻的时候当过库兵,开过赌场,买卖过人口,放过阎王债;前清时候打过群架,抢过良家妇女,...
-
烟花像什么像什么又像什么 烟花像什么像什么又像什么如何填写
1、烟花像一朵朵五彩缤纷的鲜花绽放在夜空中,像天上的流星一闪而过,又像天上的仙女一不小心撒下的花瓣。2、烟花像仙女撒花,像火焰争锋,又像彩蝶飞舞。3、烟花像一只只五彩缤纷的萤火虫从天而降,像漫天的星星点亮夜空,又像明亮的眼睛在闪烁。4、烟花像一飞冲天的火箭那般利索,像仙女散花那般唯美,又像天上的星星那般淘气。5、烟花像划过天际的流星,像翩翩起舞的萤火虫,又像夜空里的繁星。6、烟花像飞流直下的瀑布,...
-
中国第一个牺牲的宇航员是谁
中国第一个牺牲的宇航员是元末时期的陶成道。在中国历史中牺牲的航天员是一位名叫陶成道的人,他本是炼丹的,后来开始炼制火器,由于屡建奇功,被朱元璋封赏“万户”。他是第一个想制造火箭飞上太空的人,被称为“世界航天第一人”。在晚年的时候,陶成道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他将47个自制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则坐在椅子上,手上拿着大风筝。想利用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力量飞上天空。但不幸,火箭爆炸。为此,陶成道也成为了...
-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是什么意思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的意思
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意思是: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2、这句话摘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六节》,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依据,也是孟子所有学说的基础所在,人见孺子将入于井,都会有怵惕恻隐之心,这是人之常情,所以人人心中都有仁的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