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指礼乐等方面的典章制度。
《史记·礼书》:“今上即位,招致儒术之士,今共定仪,十馀年不就。或言古者太平,万民和喜,瑞应辨至,乃采风俗,定制作。”
汉班固《典引》:“兢兢业业,贬成抑定,不敢论制作。”
宋曾巩《宜黄县县学记》:“及三代衰,圣人之制作尽坏。”
明方孝孺《与郑叔度书》之二:“至周制作之备,孔子称其文,特言其礼乐宪章之盛耳。”
《东周列国志》第四回:“惠公曰:‘吾祖周公有大勋劳于王室,礼乐吾祖之所制作,子孙用之何伤?况天子不能禁秦,安能禁鲁?’遂僭用郊禘,比于王室。”
2、制造;造作。
晋嵇含《南方草木状·抱香履》:“帝深叹异,然哂其制作之陋。”
宋范仲淹《政在顺民心赋》:“亦犹梓匠任材,因曲直而制作。”
清黄钧宰《金壶浪墨·熙朝财赋》:“广制作,兴土木。”
3、著述;创作。
《孔子家语·本姓解》:“﹝孔子﹞袓述尧舜,宪章文武,删《诗》述《书》,定《礼》理《乐》,制作《春秋》。”
唐刘知几《史通·古今正史》:“皇家贞观中,有诏以前后《晋史》,十有八家,制作虽多,未能尽善。”
鲁迅《热风·随感录四三》:“他的制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
4、样式,旧题。
唐柳宗元《龙城录·上帝追摄王远知》:“暝雾中一老人下,身所衣服,但认青翠,莫识其制作也。”
宋王巩《王氏谈录·唐时金带》:“其(金带)制作与色泽尤奇。”
宋王明清《序》:“明清得玉照一於友人永嘉鲍子正,色泽温润,制作奇古,真周秦之瑞宝也。”
5、方言:犹折磨。
孙犁《白洋淀纪事·纪念》:“你别去制作人家了,叫他睡吧!”
6、制造。
唐李复言《续玄怪录·杨恭政》:“其宫阙皆金银,花木楼殿,皆非人世之制作。”
宋欧阳修《试笔·南唐砚》:“其砚四方而平浅者,南唐官砚也。其石尤精,制作亦不类今工之侈窳。”
清俞樾《茶香室三钞·杨太真首饰合》:“家有一古盒,其大如缶,外砌之以杂宝,内托之以上金,旁有微缺,制作特妙。”
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二章:“低着头,全心全意一下一下地削着,好像在制作一件精致的艺术品。”
7、写作;撰述。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陆平原多为死人自叹之言,诗格既无此例,又乖制作本意。”
8、指作品。
唐杜甫《留别公安太易沙门》诗:“数问舟航留制作,长开箧笥拟心神。”
宋陈鹄《耆旧续闻》卷六:“他日,吉甫见荆公,问:‘钱塘往来之冲,有佳士子乎?’吉甫曰:‘才士极难得,如元某,好箇翰林学士。’公曰:‘有甚制作?’吉甫乃於书瓮中出其一编,皆元所为文也。”
刘师培《文章源始》:“明代以降,士学空疏,以六朝之前为骈体,以昌黎诸辈为古文,文之体例莫复辨,而文之制作不复睹矣。”
猜你喜欢
点击排行



-
天高地阔的吃起来的天高地阔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天高地阔的吃起来的天高地阔
1、“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在《乡下人家》一文中指,夏天,乡下人家喜欢把饭桌搬到室外,坐在露天这大空间里享用美味的晚餐,会感到很舒适很爽。2、联系上下文理解,“天高地阔”在这里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一是指饭席上谈论的话题广,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二是运用夸张,形容吃饭的场地大,把桌椅饭菜在坪里一放,便是天作屋顶地作房了。...
-
骆驼祥子四到六章概括是什么 骆驼祥子四到六章内容介绍
1、第四章:祥子在回来的路上病倒,在海甸的一家小店里里躺了3天,在说梦话或胡话时道出了他与3匹骆驼的关系,从此,他得了“骆驼祥子”的绰号。祥子病好以后,刻不容缓地想去打扮打扮。他用2.2元打扮了自己:剃了头,换了衣服鞋子,吃了一顿饱饭,便进城向原来租车的人和车厂走去。回了刘四爷的人和厂刘四爷是快70岁的人了。他在年轻的时候当过库兵,开过赌场,买卖过人口,放过阎王债;前清时候打过群架,抢过良家妇女,...
-
烟花像什么像什么又像什么 烟花像什么像什么又像什么如何填写
1、烟花像一朵朵五彩缤纷的鲜花绽放在夜空中,像天上的流星一闪而过,又像天上的仙女一不小心撒下的花瓣。2、烟花像仙女撒花,像火焰争锋,又像彩蝶飞舞。3、烟花像一只只五彩缤纷的萤火虫从天而降,像漫天的星星点亮夜空,又像明亮的眼睛在闪烁。4、烟花像一飞冲天的火箭那般利索,像仙女散花那般唯美,又像天上的星星那般淘气。5、烟花像划过天际的流星,像翩翩起舞的萤火虫,又像夜空里的繁星。6、烟花像飞流直下的瀑布,...
-
中国第一个牺牲的宇航员是谁
中国第一个牺牲的宇航员是元末时期的陶成道。在中国历史中牺牲的航天员是一位名叫陶成道的人,他本是炼丹的,后来开始炼制火器,由于屡建奇功,被朱元璋封赏“万户”。他是第一个想制造火箭飞上太空的人,被称为“世界航天第一人”。在晚年的时候,陶成道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他将47个自制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则坐在椅子上,手上拿着大风筝。想利用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力量飞上天空。但不幸,火箭爆炸。为此,陶成道也成为了...
-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是什么意思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的意思
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意思是: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2、这句话摘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六节》,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依据,也是孟子所有学说的基础所在,人见孺子将入于井,都会有怵惕恻隐之心,这是人之常情,所以人人心中都有仁的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