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色橄榄树》是一本军旅言情文,不过和普通的军旅言情比起来更加的具有深度和意义。一向泪点高的书虫在看这本小说的时候也几度落泪不能自控。李瓒原本是一名拆弹兵,后来加入了维和军人,前往东国执行任务。宋冉是梁城电视台的一名记者,前往前线拍摄素材。然后这样两个人就在东国相遇了。
2、战争中的一切都是瞬息万变的,在一次拆弹行动中,李瓒为了控制住一名人肉炸弹,在交涉拆弹无果的情况下把他推进了一个废弃的居民楼。可是没有想到的是,当时那个居民楼里,躲着一家六口,李瓒推开门后看见了,可是那么短的时间内,他已经无法再做出任何的反应,于是这成了他的一个心魔。
3、而宋冉,因为一张名为candy的照片,拿下了记者界的最高荣誉,可是随之而来的还有来自全世界的谩骂。那张照片拍摄的是一名恐怖分子拿着糖果诱导小孩们聚集在了一起,然后引爆了自己身上的炸弹。所有人都在骂拍下了那一个瞬间的宋冉,质疑她的动机,问她为什么不去阻止。而当时的宋冉想拍下的,其实只是一个男人把糖果分给小孩们的温馨照片。
4、两人都因为心理上的问题而回国了,可是李瓒因为听力受到影响,加上他的心理障碍问题无法再上前线了。宋冉也在多方的压力下得了重度的忧郁症,无法再进行正常的工作。这样两个千疮百孔的人在国内又再次相遇,或许是因为曾经是一起在战场上待过的原因,他们比任何人都明白彼此心灵上的痛苦,相互慰藉之下两人走到了一起。
5、不过这并不是故事的结局,而是故事的开端。恢复了的李瓒决定加入库克兵,一只由各国精英特种兵组成的,专门针对恐怖分子的一个队伍。只是这次的行动,在组织上是属于私密档案的,不计军功,甚至是死,也不会有人提起。李瓒和宋冉因此发生了争吵,这是一份比起维和军人来说更加危险的工作,但是李瓒毫不犹豫的去了。在李瓒去往东国不久,宋冉也因为写书的素材原因再次踏入东国。
6、这次的两人在东国的战争炮火中和好了,然后迎来了小说的最高潮点。李瓒在拆弹过程中,恐怖分子以宋冉做威胁,让他停止拆弹。李瓒最后选择了把炸弹危机解除,而宋冉喉咙处中弹,尸体被恐怖组织抢走。
7、所有人都说宋冉活不成了,但是哪怕是尸体,李瓒也想带着她回家。于是李瓒孤身一人前往恐怖组织据点,救回了宋冉,自己却被俘虏。故事的结局就是宋冉被送回了国,救治成功之后执意去寻李瓒,最后找到了他并带回。但是李瓒在恐怖组织中受到的折磨让他患上了战后PTSD,苦苦抗争了十年后的李瓒选择了自杀,而宋冉也在李瓒走后不久,再次前往东国,在救一个孩子的过程中自己也失去了生命,至此全剧终。
猜你喜欢
点击排行
联络方式:
电话:173 1266 2225
邮箱:network@z03.net
-
天高地阔的吃起来的天高地阔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天高地阔的吃起来的天高地阔
1、“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在《乡下人家》一文中指,夏天,乡下人家喜欢把饭桌搬到室外,坐在露天这大空间里享用美味的晚餐,会感到很舒适很爽。2、联系上下文理解,“天高地阔”在这里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一是指饭席上谈论的话题广,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二是运用夸张,形容吃饭的场地大,把桌椅饭菜在坪里一放,便是天作屋顶地作房了。...
-
骆驼祥子四到六章概括是什么 骆驼祥子四到六章内容介绍
1、第四章:祥子在回来的路上病倒,在海甸的一家小店里里躺了3天,在说梦话或胡话时道出了他与3匹骆驼的关系,从此,他得了“骆驼祥子”的绰号。祥子病好以后,刻不容缓地想去打扮打扮。他用2.2元打扮了自己:剃了头,换了衣服鞋子,吃了一顿饱饭,便进城向原来租车的人和车厂走去。回了刘四爷的人和厂刘四爷是快70岁的人了。他在年轻的时候当过库兵,开过赌场,买卖过人口,放过阎王债;前清时候打过群架,抢过良家妇女,...
-
烟花像什么像什么又像什么 烟花像什么像什么又像什么如何填写
1、烟花像一朵朵五彩缤纷的鲜花绽放在夜空中,像天上的流星一闪而过,又像天上的仙女一不小心撒下的花瓣。2、烟花像仙女撒花,像火焰争锋,又像彩蝶飞舞。3、烟花像一只只五彩缤纷的萤火虫从天而降,像漫天的星星点亮夜空,又像明亮的眼睛在闪烁。4、烟花像一飞冲天的火箭那般利索,像仙女散花那般唯美,又像天上的星星那般淘气。5、烟花像划过天际的流星,像翩翩起舞的萤火虫,又像夜空里的繁星。6、烟花像飞流直下的瀑布,...
-
中国第一个牺牲的宇航员是谁
中国第一个牺牲的宇航员是元末时期的陶成道。在中国历史中牺牲的航天员是一位名叫陶成道的人,他本是炼丹的,后来开始炼制火器,由于屡建奇功,被朱元璋封赏“万户”。他是第一个想制造火箭飞上太空的人,被称为“世界航天第一人”。在晚年的时候,陶成道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他将47个自制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则坐在椅子上,手上拿着大风筝。想利用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力量飞上天空。但不幸,火箭爆炸。为此,陶成道也成为了...
-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是什么意思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的意思
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意思是: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2、这句话摘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六节》,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依据,也是孟子所有学说的基础所在,人见孺子将入于井,都会有怵惕恻隐之心,这是人之常情,所以人人心中都有仁的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