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钳[qián]:一种夹东西的工具。
2、《广韵》巨淹切,平盐,羣。
(1)古刑具。束颈的铁圈。
(2)古刑罚。以铁器钳束人的颈项、手、足。
(3)钳持,缄禁。
(4)引申为威慑。
(5)恶劣。
(6)夹,夹取。
(7)用来夹持小型工件,弯曲或切断金属丝的一种工具。可分为尖口钳、平口钳和鲤鱼钳等。
(8)节肢动物的螯。
(9)夹东西的用具:钳子。老虎钳。平口钳。钳工。核桃钳
3、词义一
qián[名]
(1)形声。从金,甘声。本义:金属夹具
(2)古刑具。束颈的铁圈 钳,以铁有所劫束也。——《说文》 皆弛解钳。——《后汉书·光武纪》 古之刑在项曰钳,今之链锁。——清·阮葵生《茶余客话》
(3)又如:钳铁(古代束颈的刑具);钳髠(钳和髠。古代束颈、剃发之刑);钳釱(古代两种刑具名,钳与釱);钳扭(束颈缚手的刑具);钳锁(小儿的金属首饰;又指古代用以束颈、锁身的两种刑具)
(4)夹持东西的用具。如:夹管钳;扩边钳;火钳;流产钳;牙槽钳
4、词义二
qián[动]
(1)古代刑罚。用铁圈束颈、手、足烧铁钳灼。——《汉书·江充传》自髠钳为王家奴。——《汉书·高帝纪》楚人将钳我于市。——《汉书·楚元王传》。注:“以铁束颈也。”
(2)又如:钳奴(受过钳刑而被充作奴隶的人);钳赭(犯人身穿赤衣,以铁束颈的刑法);钳梏(以铁箍束颈,以木械铐手);钳徒(被施钳刑的人);钳市(束颈游街)
(3)用钳子夹持。如:钳网(用钳子夹住物体,用网子捕捉鸟兽。引申作以势力胁迫人就范)
(4)钳制;缄禁。如:钳勒(钳制勒束);钳语(禁止人民聚集交谈);钳塞(钳制堵塞);钳结(使钳口结舌不敢言)钳 钳、箝
5、词义三
qián [动]
(1)钳为箝的简化字
(2)夹住 箝,谓牵持缄束,令不得脱也。——《鬼谷子·飞箝注》
(3)又如:钳束(控制;约束);钳锁(钳制);钳塞(控制阻遏);钳马(以钳衔马口使之不能食粟)
(4)紧闭 箝语烧书。——《汉书·异姓诸侯王表》而君自闭箝天下之口。——《汉书·爰盎传》
(5)又如:钳口侧目(口不敢言,斜目而视,谓敢怒不敢言);钳语(禁止人们相互交谈。指控制言论);钳默(闭口不言);钳结(钳口结舌)
(6)探求;探测 箝知休咎。——《太玄玄莹》。注:“求也。”
(7)又如:钳求(探求);钳揣(探测)钳 钳、箝qián[名]衔于马口以制马的器物。如:箝勒(马嚼子与马络头);钳络(钳勒)【中医】钳 ,眼科手术器械。见《眼科菁华录》。钢铁制成。多用于取出眼内异物。似今之眼科手术钳。
猜你喜欢
点击排行
联络方式:
电话:173 1266 2225
邮箱:network@z03.net
-
天高地阔的吃起来的天高地阔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天高地阔的吃起来的天高地阔
1、“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在《乡下人家》一文中指,夏天,乡下人家喜欢把饭桌搬到室外,坐在露天这大空间里享用美味的晚餐,会感到很舒适很爽。2、联系上下文理解,“天高地阔”在这里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一是指饭席上谈论的话题广,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二是运用夸张,形容吃饭的场地大,把桌椅饭菜在坪里一放,便是天作屋顶地作房了。...
-
骆驼祥子四到六章概括是什么 骆驼祥子四到六章内容介绍
1、第四章:祥子在回来的路上病倒,在海甸的一家小店里里躺了3天,在说梦话或胡话时道出了他与3匹骆驼的关系,从此,他得了“骆驼祥子”的绰号。祥子病好以后,刻不容缓地想去打扮打扮。他用2.2元打扮了自己:剃了头,换了衣服鞋子,吃了一顿饱饭,便进城向原来租车的人和车厂走去。回了刘四爷的人和厂刘四爷是快70岁的人了。他在年轻的时候当过库兵,开过赌场,买卖过人口,放过阎王债;前清时候打过群架,抢过良家妇女,...
-
烟花像什么像什么又像什么 烟花像什么像什么又像什么如何填写
1、烟花像一朵朵五彩缤纷的鲜花绽放在夜空中,像天上的流星一闪而过,又像天上的仙女一不小心撒下的花瓣。2、烟花像仙女撒花,像火焰争锋,又像彩蝶飞舞。3、烟花像一只只五彩缤纷的萤火虫从天而降,像漫天的星星点亮夜空,又像明亮的眼睛在闪烁。4、烟花像一飞冲天的火箭那般利索,像仙女散花那般唯美,又像天上的星星那般淘气。5、烟花像划过天际的流星,像翩翩起舞的萤火虫,又像夜空里的繁星。6、烟花像飞流直下的瀑布,...
-
中国第一个牺牲的宇航员是谁
中国第一个牺牲的宇航员是元末时期的陶成道。在中国历史中牺牲的航天员是一位名叫陶成道的人,他本是炼丹的,后来开始炼制火器,由于屡建奇功,被朱元璋封赏“万户”。他是第一个想制造火箭飞上太空的人,被称为“世界航天第一人”。在晚年的时候,陶成道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他将47个自制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则坐在椅子上,手上拿着大风筝。想利用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力量飞上天空。但不幸,火箭爆炸。为此,陶成道也成为了...
-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是什么意思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的意思
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意思是: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2、这句话摘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六节》,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依据,也是孟子所有学说的基础所在,人见孺子将入于井,都会有怵惕恻隐之心,这是人之常情,所以人人心中都有仁的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