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郑风》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虽则如云,匪我思存。
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闍,有女如荼。
虽则如荼,匪我思且。
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这首诗写一个男子面对许多异性的诱惑,对爱情依然忠贞不二。
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说死别已十年,双方生死隔绝,彼此什么也不知道。这是一首悼念亡妻之作,也是最早的悼亡词。苏轼十九岁时娶王弗为妻,二人琴瑟调和,恩爱情深。王弗性情温顺,聪颖贤惠,不幸二十七岁病故。十年后苏轼在密州梦见亡妻,遂作此篇悼念。全词白描,平实叙述,将悲与喜、生与死、真与幻交织融合,纯是从胸臆中流出而不加雕饰,情意沉郁深厚,感人至深。
3、《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词以牛郎织女每年七夕夜晚相会一次的神话故事为题材,歌颂真挚坚贞的爱情,写的是天上,实际指人间。这一题材前人多有描写,本词却能突破离情别绪的传统模式,自出新意,认为只要爱情真挚,即使每年只能相见一次,也胜过无数次庸俗的相聚。爱情的真谛在于真情长久,而不在于朝夕相处。这首爱情词,借神话传说故事写出了人间美好的爱情,笔法曲折委婉,语言含蓄细腻。
4、《摊破浣溪沙·七夕》作者:高观国。
袅袅天风响珮环。鹊桥有女夜乘鸾。也恨别多相见少,似人间。
银浦无声云路渺,金风有信玉机闲。生怕河梁分袂处,晓光寒。
此为赋七夕之作,借双星故事,影射人世之爱情,佳处在步步侧写,故能翻新出奇如此。“也恨”二句,新警夺目。下片“银浦”二句,以玉机之闲衬相会之喜乐。“生怕”二句,虚想别时凄黯情景,更有不尽之余味。全词浑由织女落笔,分明是对人间思妇的深切同情。
5、《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作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传为伊士珍著《瑯環记》云:此李清照新婚未久、明诚负笈远行时寄赠之作。此词表现了心心相印、无计排遣的入骨的相思。“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语浅情深,熨帖入微之笔。在那女性要求普遍遭到压抑的时代,能大胆讴歌自己的爱情,没有病态的成分,尤为难得。
猜你喜欢
点击排行
联络方式:
电话:173 1266 2225
邮箱:network@z03.net
-
天高地阔的吃起来的天高地阔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天高地阔的吃起来的天高地阔
1、“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在《乡下人家》一文中指,夏天,乡下人家喜欢把饭桌搬到室外,坐在露天这大空间里享用美味的晚餐,会感到很舒适很爽。2、联系上下文理解,“天高地阔”在这里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一是指饭席上谈论的话题广,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二是运用夸张,形容吃饭的场地大,把桌椅饭菜在坪里一放,便是天作屋顶地作房了。...
-
骆驼祥子四到六章概括是什么 骆驼祥子四到六章内容介绍
1、第四章:祥子在回来的路上病倒,在海甸的一家小店里里躺了3天,在说梦话或胡话时道出了他与3匹骆驼的关系,从此,他得了“骆驼祥子”的绰号。祥子病好以后,刻不容缓地想去打扮打扮。他用2.2元打扮了自己:剃了头,换了衣服鞋子,吃了一顿饱饭,便进城向原来租车的人和车厂走去。回了刘四爷的人和厂刘四爷是快70岁的人了。他在年轻的时候当过库兵,开过赌场,买卖过人口,放过阎王债;前清时候打过群架,抢过良家妇女,...
-
烟花像什么像什么又像什么 烟花像什么像什么又像什么如何填写
1、烟花像一朵朵五彩缤纷的鲜花绽放在夜空中,像天上的流星一闪而过,又像天上的仙女一不小心撒下的花瓣。2、烟花像仙女撒花,像火焰争锋,又像彩蝶飞舞。3、烟花像一只只五彩缤纷的萤火虫从天而降,像漫天的星星点亮夜空,又像明亮的眼睛在闪烁。4、烟花像一飞冲天的火箭那般利索,像仙女散花那般唯美,又像天上的星星那般淘气。5、烟花像划过天际的流星,像翩翩起舞的萤火虫,又像夜空里的繁星。6、烟花像飞流直下的瀑布,...
-
中国第一个牺牲的宇航员是谁
中国第一个牺牲的宇航员是元末时期的陶成道。在中国历史中牺牲的航天员是一位名叫陶成道的人,他本是炼丹的,后来开始炼制火器,由于屡建奇功,被朱元璋封赏“万户”。他是第一个想制造火箭飞上太空的人,被称为“世界航天第一人”。在晚年的时候,陶成道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他将47个自制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则坐在椅子上,手上拿着大风筝。想利用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力量飞上天空。但不幸,火箭爆炸。为此,陶成道也成为了...
-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是什么意思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的意思
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意思是: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2、这句话摘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六节》,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依据,也是孟子所有学说的基础所在,人见孺子将入于井,都会有怵惕恻隐之心,这是人之常情,所以人人心中都有仁的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