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
(1)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2)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3)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操大惊,急回帐召惇问其故。惇曰:“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4)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晓其意。修曰:“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观之。操大喜,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5)又一日,塞北送酥一盒至。操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操问其故,修答曰:“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6)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操闻而愈恶之。
(7)操第三子曹植,爱修之才,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操与众商议,欲立植为世子,曹丕知之,密请朝歌长吴质入内府商议;因恐有人知觉,乃用大簏藏吴质于中,只说是绢匹在内,载入府中。修知其事,径来告操。操令人于丕府门伺察之。丕慌告吴质,质曰:“无忧也:明日用大簏装绢再入以惑之。”丕如其言,以大簏载绢入。使者搜看簏中,果绢也,回报曹操。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
(8)操欲试曹丕、曹植之才干。一日,令各出邺城门;却密使人分付门吏,令勿放出。曹丕先至,门吏阻之,丕只得退回。植闻之,问于修。修曰:“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竟斩之可也。”植然其言。及至门,门吏阻住。植叱曰:“吾奉王命,谁敢阻当!”立斩之。于是曹操以植为能。后有人告操曰:“此乃杨修之所教也。”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9)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操心中甚疑。后曹丕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修死年四十四岁。
(10)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惇,亦欲斩之。众官告免。操乃叱退夏侯惇,下令来日进兵。
(11)次日,兵出斜谷界口,前面一军相迎,为首大将乃魏延也。操招魏延归降,延大骂。操令庞德出战。二将正斗间,曹寨内火起。人报马超劫了中后二寨。操拔剑在手曰:“诸将退后者斩!”众将努力向前,魏延诈败而走。操方麾军回战马超,自立马于高阜处,看两军争战。忽一彪军撞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拈弓搭箭,射中曹操。操翻身落马。延弃弓绰刀,骤马上山坡来杀曹操。刺斜里闪出一将,大叫:“休伤吾主!”视之,乃庞德也。德奋力向前,战退魏延,保操前行。
(12)马超已退。操带伤归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却教庞德断后。操卧于毡车之中,左右虎贲军护卫而行。忽报斜谷山上两边火起,伏兵赶来。曹兵人人惊恐。正是:依稀昔日潼关厄,仿佛当年赤壁危。
2、赏析:
(1)《杨修之死》记叙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原因。主旨是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性格特点,也表现了曹操的复杂性格,既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
(1)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写杨修被杀及其被杀的原因。事情发生在魏蜀汉中之战的最后阶段。蜀兵据险固守,魏军进退两难,曹操犹豫不决。杨修根据魏军当时的处境和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特点,将二者联合起来分析,推断出了曹操已有退兵的打算,足见他才思敏捷。可他又自作主张地让将士们收拾行装,最后终于以“造言乱我军心”的罪名被曹操“推出斩之”。第二部分从“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至“修死年三十四岁”,是文章的插叙部分。主要叙述了六件事情,第一件是明白曹操“门内添活”的心意,表现了杨修才思敏捷。第二件事是与众人分食一盒酥,表现杨修机智善辩。第三件事是揭露曹操“梦中”斩近侍的真相,表现杨修目光锐利,一眼看穿曹操的奸诈,同时也表现了杨修卖弄聪明,不顾后果的特点。第四件事写杨修揭露曹丕密请吴质的事件,表现杨修虽然目光敏锐却办事粗疏。第五件事写杨修授计曹植走出城门,表现了杨修的果敢。第六件事写杨修帮助曹植拟写“答教”。杨修能事先预测曹操欲问之事,让曹植对答如流,确实表现出杨修的足智多谋,具有政治才干。可是他办事不够严谨,使人能有机会偷去他拟写的“答教”,却又显得不够精明。以上六件事又可以归纳为两类:前三件为生活小事,因为锋芒毕露遭致了曹操的忌妒;后三件为军国大事,因为他卷入曹丕与曹植的继承权的斗争里面,导致了杀身之祸。第三部分为最后三段。是文章的结局部分,曹操下令次日进兵,不过是为了证明杨修所言不过是一派胡言,想用赢得战斗来维护自己的威信。不想却战斗失利,并且“折却门牙两个”,最后厚葬杨修下令班师。侧面表明了杨修能洞察先机,却遭斩首。暗示杨修以“惑乱军心”之罪遭斩不过是个幌子罢了,真正原因还是杨修参与了曹丕、曹植的权力之争,曹操早已有了“杀修之心”,这次不过是一个能堵人口嘴的极好的机会罢了。
(3)文章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插叙手法的运用。全文共写了七件小事,第一件事发生在汉中之战,写杨修被杀的经过及其被杀的偶然性,因此作者用了顺叙手法。全文的第二到第七件事发生在汉中之战前,是作者为了交待杨修被杀的根本原因,揭示杨修被杀的`必然性,来补充第一件事而写的。所以作者改用插叙。插叙的六件事情,作者安排得非常有条理,巧妙异常,它是以曹操忌恨杨修的情绪逐步递升为线索来安排先后顺序的。从文章中的“操虽称美,心甚忌之”,“操虽喜笑,而心恶之”,“操闻而愈恶之”,“愈恶之”,“因此亦不喜植”,“此时已有杀修之心”等语句中就可以得知。
(4)插叙在文中有两个作用:其一为深化主题塑造人物服务。它从不同的方面多角度地揭示了杨修、曹操的性格,充分说明了杨修之死的必然性,揭露封建统治者忌才的心理和扼杀才智之士的行为。其二,是文章美点的需要,顺叙与插叙相结合,它使得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吸引读者。
(5)《杨修之死》以杨修被杀害为开端,以杨修被曹操忌恨为中心线索,以杨修被曹操厚葬为结局。文章开头精彩,中间丰富,结尾有力,章法井然,首尾呼应。
猜你喜欢
点击排行
联络方式:
电话:173 1266 2225
邮箱:network@z03.net



-
父亲节祝福藏头诗 父亲节祝福语藏头诗
父老为立庙梨山,亲故皆来劝自宽。节环腻色端匀粉,早年天上见清尘。过君始得一长吟,了却人间婚嫁事。父兄子弟绾银黄,亲专两印征殊方。节应中和天地晴,早驾双鸾朝玉京。过雨开楼看晚虹,了心须与我心同。父死长安千里外,亲唤金妃下手裁。节逢重九海门外,早潮才落晚潮来。过尽淮山楚水长,了了犹疑恨楚王。父兄子弟始相保,亲观文物蒙雨露。节比青松当涧直,早得一人知姓字。过水缘山只访僧,了尽空门不为证。父归坟兮未朝夕,...
-
黄柠檬和青柠檬的区别 黄柠檬和青柠檬的区别是什么
1、青柠檬和黄柠檬是一对姐妹花,青柠檬碧绿,表皮光滑似橘,凑近闻香味浅淡,黄柠檬散发的一股浓郁的清香,表皮纹理细致。2、青柠檬和黄柠檬最初都是从东南亚起源,现在命运却大不相同,青柠檬现在在东南亚是属于独览天下,东南亚人食辣、食酸,青柠檬口味更为尖锐、浓烈,而香味却较清淡,所以现在东南亚青柠檬的种植面是非常广的。3、而黄柠檬的果肉色泽浅金,淡黄,口感的酸薄,适应酸味之后,其实作为水果品尝,也是可以接...
-
平凡之路歌词完整版 歌曲平凡之路歌词
1、歌词 徘徊着的 在路上的你要走吗 via via易碎的 骄傲着那也曾是我的模样沸腾着的 不安着的你要去哪 via via谜一样的 沉默着的故事你真的 在听吗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我曾经拥有着的一切转眼都飘散如烟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当你仍然 还在幻想你的明天 via via她会好吗 还是更烂对我而言 是另一天我曾经毁了我的一切只想永远地离开我曾经堕入无边...
-
怎样成为微信商家 注册微信商家码技巧
1、首先大家打开页面上的微信支付,没找到的话可以搜索。2、然后我们点击页面右下角的【其他帮助】。3、接着我们在弹出的选项中点击【成为商家】。4、之后大家点击页面上的【立即开通】那张图片。5、这时我们点击页面最下端的【立即注册】。6、最后我们要先准备好页面上显示的材料,再点击【我知道】就可以按照提示填写我们店铺信息就可以成为商家,开通商家收钱码啦。...
-
六种议论文论证技巧及作用 六种议论文论证技巧简述说明
1、事实论证:运用真实、可靠,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作用: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文章说服力,趣味性,权威性,让文章浅显易懂。2、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作用:突出论证了观点,让人印象深刻。3、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4、引用论证: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