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2、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
3、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4、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5、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诗》
6、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颜真卿《劝学诗》
7、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自有颜如玉。——赵恒《劝学诗》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9、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10、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杜甫《柏学士茅屋》
11、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12、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13、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14、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陆游《病起书怀》
15、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陈师道《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
16、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赵恒《劝学诗》
17、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于谦《观书》
18、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二首》
19、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王禹偁《清明》
20、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赵恒《劝学诗》
21、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
22、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陆游《读书》
23、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赵翼《论诗五首》
24、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谢逸《送董元达》
25、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左思《咏史八首·其一》
26、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孟郊《劝学》
2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佚名《论语十则》
28、灯火纸窗修竹里,读书声。——陈继儒《浣溪沙·初夏夜饮归》
29、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于谦《观书》
30、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刘昚虚《阙题》
31、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陆游《读书》
32、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黄庭坚《寄黄几复》
33、我闭南楼看道书,幽帘清寂在仙居。——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34、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戏为六绝句》
35、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王建《寄旧山僧》
猜你喜欢
点击排行



-
天高地阔的吃起来的天高地阔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天高地阔的吃起来的天高地阔
1、“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在《乡下人家》一文中指,夏天,乡下人家喜欢把饭桌搬到室外,坐在露天这大空间里享用美味的晚餐,会感到很舒适很爽。2、联系上下文理解,“天高地阔”在这里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一是指饭席上谈论的话题广,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二是运用夸张,形容吃饭的场地大,把桌椅饭菜在坪里一放,便是天作屋顶地作房了。...
-
骆驼祥子四到六章概括是什么 骆驼祥子四到六章内容介绍
1、第四章:祥子在回来的路上病倒,在海甸的一家小店里里躺了3天,在说梦话或胡话时道出了他与3匹骆驼的关系,从此,他得了“骆驼祥子”的绰号。祥子病好以后,刻不容缓地想去打扮打扮。他用2.2元打扮了自己:剃了头,换了衣服鞋子,吃了一顿饱饭,便进城向原来租车的人和车厂走去。回了刘四爷的人和厂刘四爷是快70岁的人了。他在年轻的时候当过库兵,开过赌场,买卖过人口,放过阎王债;前清时候打过群架,抢过良家妇女,...
-
烟花像什么像什么又像什么 烟花像什么像什么又像什么如何填写
1、烟花像一朵朵五彩缤纷的鲜花绽放在夜空中,像天上的流星一闪而过,又像天上的仙女一不小心撒下的花瓣。2、烟花像仙女撒花,像火焰争锋,又像彩蝶飞舞。3、烟花像一只只五彩缤纷的萤火虫从天而降,像漫天的星星点亮夜空,又像明亮的眼睛在闪烁。4、烟花像一飞冲天的火箭那般利索,像仙女散花那般唯美,又像天上的星星那般淘气。5、烟花像划过天际的流星,像翩翩起舞的萤火虫,又像夜空里的繁星。6、烟花像飞流直下的瀑布,...
-
中国第一个牺牲的宇航员是谁
中国第一个牺牲的宇航员是元末时期的陶成道。在中国历史中牺牲的航天员是一位名叫陶成道的人,他本是炼丹的,后来开始炼制火器,由于屡建奇功,被朱元璋封赏“万户”。他是第一个想制造火箭飞上太空的人,被称为“世界航天第一人”。在晚年的时候,陶成道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他将47个自制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则坐在椅子上,手上拿着大风筝。想利用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力量飞上天空。但不幸,火箭爆炸。为此,陶成道也成为了...
-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是什么意思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的意思
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意思是: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2、这句话摘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六节》,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依据,也是孟子所有学说的基础所在,人见孺子将入于井,都会有怵惕恻隐之心,这是人之常情,所以人人心中都有仁的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