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得早的人都是享福的命 人的突然死亡是注定的吗

2022-05-26 00:00:00 0 0 编辑:亿网科技有限公司 来源:本站原创

今天想讨论一个很久远的概念: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首先想问一下大家,这句话大家觉得有没有道理?

我之所以会想聊一聊这个话题,原因是有关阶级固化,内卷一类的话题讨论已经变得非常普遍。年轻人对自己所处的境遇普遍不满,变得佛系,变得丧,甚至变得绝望,已经不太相信能靠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按理说,接受过现代教育的年轻人不应该相信宿命论,尤其是在我们这种无神论国家。但现实就是,玄学行当现在是越来越来朝气蓬勃,至于像星座一类的知识,早都算是流行文化了。

同样作为95后,我也忍不住地想这个问题,我的命运是否已经注定?我的努力是否有意义?事实上,这种困惑其实不仅仅发生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它困扰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古今中外,概莫能免。

所以,我就在想,如果回到过去,圣贤智者会如何看待这个话题,自然,我就想起了“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几个字,通常来讲,这句话一直被当做“消极宿命论”来解读,那是否是这样呢?

首先,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八个字,出自于《论语·颜渊》

原话是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这一问一答之间,出了两句名言,一个是“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一个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的弟子司马牛忧愁地说道:人都有兄弟,而我没有,子夏这么开解他:生死由命所定,富贵由天安排,君子做事严肃认真,没有过失;待人辞色恭瑾,合乎礼节,天下之大,都是兄弟,怎么担心没有兄弟呢。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一般认为,司马牛是有兄弟的,但他的哥哥身居高位,但犯上作乱,所以司马牛才忧愁地说没有兄弟。

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把这八个字放在最初的这段话中,其实并没有否定个人努力的意义与价值,反而在劝人积极向上,修身进德,不需要担心自己所面临的困难。

根据诸多学者的考证,“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几个字应该是就是孔子本人所讲。更早说这样类似的话是纣王,《尚书·西伯戡黎》就有记载:“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我的命运难道不是已经由上天决定了吗?”

这段话发生的背景是在周武王攻下黎国之后,殷商岌岌可危的背景之下。纣王觉得自己仍然是天命加身,无所畏惧。所以,纣王倒更像是一个宿命论的坚定信奉者。

那孔子又是如何看待“命”呢?在孔子的思想中,如何看待命运一直是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所谓“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而孔子在谈论人的命运时,是离不开“天”这个存在的。

根据杨伯峻先生的统计,《论语》中谈及“天”的次数一共19次,与孔子直接有关的一共有九则。谈话的内容,背景都不一样,但天都是在与人的互动关系里出现。

比颜回去世后,孔子说“天丧予,天丧予”

在孔子的眼中,天不仅仅是自然的天,还是义理之天,是一种人格化的天,而命就是由天所赋予,所限定,我们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天看做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在因素的总和。

傅斯年先生曾经针对“命”这个字考证,据他梳理,“命”字来源于“令”字, 由令字加口而来,可以说是书出同源。在很多经典里,命令二字还经常互用,所以帝王都喜欢说自己是天命所在,其实说的就是天令所在。

但命与令还是有不同之处的。令是主动方,是动作的发出者,命则是被动方,是“受令”者。今天我们谈的“命”,意思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变化,指的是个体在人生中的遭遇,仍然是一个被动的含义,包涵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必然性。

但这是否意味“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种看法是一种消极宿命论呢? 所有的一切都是由上天的命令而定地呢?

当我们仔细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会发现,无论是富贵还是生死,严格意义上讲,的确有太多外在因素的影响。从出生开始算起,我们就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性别,国家,而这些东西其实极大地影响了一个人的人生。

再比如说,赚钱,一般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混成温饱问题不大,运气稍好一点,小富即安也不是遥不可及。但哪怕在这个物质丰裕的时代,真要想达到富与贵的水准,真是天赋,努力,机遇,资源,各种条件都需具备才有机会。

《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小说之一,它开篇的一句话很出名。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就像巴菲特说的“卵巢彩票”,雷军说的“顺势而为”,都是在说外部条件的重要性,脱离了这些条件,想达到富贵的程度,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富贵在天这种判断,自然是没什么问题。

至于死生大事,也是同样的道理。

技术进步,生活条件的改善都让人的预期寿命大大提升,但仍然逃离不开意外与疾病,对一个普通人来讲,生活仍然充满风险。

就比如,前些天的寿宴酒店坍塌事件,几十人因为参加一次普通的喜宴而去世,他们本身并无过错,但却阴差阳错地失去了生命,这种面对命运的无奈,人类每时每刻都在面对。孟子曾说:“莫之致而至者 ,命也。” 不求而至的就是命数,可以说很精准地概括了命运的特征。

那是否意味着孔子觉得,既然命运非我所能掌控,就不需要自己再做什么,随波逐流就好了呢?

答案也很明显,稍微了解圣人言行的读者都不会得出这个结论。在富贵生死的话题上,孔子有自己的思考: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说:“财富如果可以求得的话,即使是做手拿鞭子的差役,我也愿意。如果不能是能希求来的,我还是做自己所钟爱的事。”

孔子不是厌恶富贵,但是这种东西不是可以求来的,如果可求而得,天下人人皆可富贵,所以,在富贵不可求的情况下,孔子还是愿意做自己所喜欢的事情。

孔子喜欢的事情肯定不是打刀塔,按他自己的话说,应该是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朝着“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方向努力。

圣人面对富贵这种身外之物可称豁达,那面对生死之事呢?

在《孔子家语·五仪解》记载了孔子这么一段话:

子曰:“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行己自取也。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劳逸过度者,疾共杀之。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嗜欲无厌而求不止者,刑共杀之。以少犯众,以弱侮强,忿怒不类,动不量力者,兵共杀之。

此三者,死非命也,人自取之。若夫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可乎?”

孔子说了有三种“非命”的死法,是人自取其祸,这种死亡不应该归咎于命。

正如同朱熹后来所讲,“若出门吉凶祸福皆不可知, 但有正不正”。如果自己无过,就算是死了,那也是“正命”,意外的灾难,突兀的疾病,那都是非人力所能改变的事实,坦然面对就是,但如果自己立足于危墙之下,那就不是正命。

所以,孔子对待命运非常实际,他知道人面对命运时存在的无奈,但就是在命运的桎梏中,仍然奋发有为,不仅是如此说,也是如此做。正如孟子所言,“孔子进以礼 , 退以义 , 得之不得, 曰有命。” 当然,孔子乃至儒家所谈的奋发奋进与现在讲的奋发有很大区别,这一点有机会日后可以详谈。

我们现在讲“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倒是与孔子对待命运的态度很接近。任何时代,作为个体,每一个人的确面临着太多现实的无奈,命运的枷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自我,随波逐流。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前途多艰,在这里用李太白的诗与诸君共勉。

关键词: 革螨 土色 懒人 起泡 初诊 什么 雪花 红三 郑风 擦防 关东 离职
本站文章均为<亿网科技有限公司>网站建设摘自权威资料,书籍,或网络原创文章,如有版权纠纷或者违规问题,请即刻联系我们删除,我们欢迎您分享,引用和转载,我们谢绝直接复制和抄袭!
我们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