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韩信从小家贫,出世就没见过父亲,和母亲二人相依为命。及长到20岁时,整天腰间挎把宝剑,吊里郎当的混日子。有一日,韩信在街上漫无目的瞎逛,迎面走来一鹤发童颜的老者。老者上下打量了他许久,说:年轻人可是有母无父,你家是否住在九里山左面,韩信说:“是啊。”
2、老者继续说道:“看你面相将来必封侯拜相富贵无比。”韩信苦笑道:“我上无片瓦,地无一垄,温饱尚且难保,何谈富贵?”老者呵呵笑道:“年轻人听我一言,我给你指点一下,你家附近的九里山有一龙脉之地,等你母亲百年之后,和你父亲同葬于此,日后你就飞黄腾达了,到时贵不可言也!”说罢,老者拉起韩信的手,直奔九里山而去。
3、原来这老者乃上天派来的神仙,来到民间发崛人才,为的是协助刘邦推翻暴秦。这才发生老者为韩信择风水宝地一幕。上天欲助韩信改换门庭,为他以后封侯拜相铺平道路,韩信得到了老者为他选好的宝地,及转身老者已飘然而去,韩信甚觉奇怪,但他顾不得许多,转念一想:“此事不宜久拖,既然能改变穷苦的命运,就得抓紧时间,一旦别人发现了宝地,捷足先登自己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吗?”
4、韩信想到此,慌忙往家里赶,见到母亲劈头盖脸的问:我父亲是谁?他是死了还是活着呢?如果死了遗骨在哪啊?韩信的母亲听了楞了一下,心想,今天儿子咋会问这个问题呢?儿子也大了,看来瞒也瞒不住了,随后,韩信的母亲忧伤的说道:“这事说来话长,从前我还是姑娘的时候,巧遇一风度翩翩的公子,我俩一见钟情,没明媒正娶就生下了你,你姥姥嫌我玷污了门风,把我赶出了家门。”
5、韩信想听到的不是这些,于是着急的问:“那我父亲是谁呢?”“你父亲乃是上天大马猴幻化人形下凡的神仙,后来你一出生就死了。”韩信母亲说着起身走进了内屋,拿出一张猴皮。说,这是你父亲的遗骨。韩信听的目定口呆,想不到自己有这等身世。韩信急忙把遇到神仙及指点的风水宝地之事一一对母亲讲了一遍,但瞒过了父母同葬宝地一说。
6、原来韩信早就想好了计策,韩信认为母亲一时半会也不可能去世,而宝地又不能久拖不用,他心生一计,诳母亲同去看看事先挖好的墓坑。韩信拉着母亲及父亲的“遗骨”猴皮一起来到了九里山墓地旁,韩信首先把猴皮放到了墓坑,谁知道“嗖”的一声,猴皮吹了出来,如此反复多次依然如此,原来神仙指点是要他母亲死后与父亲同葬,其母健在怎能收其父骸骨。
7、韩信一看这情形,狠狠心让母亲下到墓坑按住猴皮,母亲不知有诈,也想不到韩信如此对待自己,颤巍巍下到坑里,韩信见此机会,急忙用土掩埋,为了占有这个风水宝地,韩信竟活埋了母亲。
猜你喜欢
点击排行



-
天高地阔的吃起来的天高地阔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天高地阔的吃起来的天高地阔
1、“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在《乡下人家》一文中指,夏天,乡下人家喜欢把饭桌搬到室外,坐在露天这大空间里享用美味的晚餐,会感到很舒适很爽。2、联系上下文理解,“天高地阔”在这里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一是指饭席上谈论的话题广,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二是运用夸张,形容吃饭的场地大,把桌椅饭菜在坪里一放,便是天作屋顶地作房了。...
-
骆驼祥子四到六章概括是什么 骆驼祥子四到六章内容介绍
1、第四章:祥子在回来的路上病倒,在海甸的一家小店里里躺了3天,在说梦话或胡话时道出了他与3匹骆驼的关系,从此,他得了“骆驼祥子”的绰号。祥子病好以后,刻不容缓地想去打扮打扮。他用2.2元打扮了自己:剃了头,换了衣服鞋子,吃了一顿饱饭,便进城向原来租车的人和车厂走去。回了刘四爷的人和厂刘四爷是快70岁的人了。他在年轻的时候当过库兵,开过赌场,买卖过人口,放过阎王债;前清时候打过群架,抢过良家妇女,...
-
烟花像什么像什么又像什么 烟花像什么像什么又像什么如何填写
1、烟花像一朵朵五彩缤纷的鲜花绽放在夜空中,像天上的流星一闪而过,又像天上的仙女一不小心撒下的花瓣。2、烟花像仙女撒花,像火焰争锋,又像彩蝶飞舞。3、烟花像一只只五彩缤纷的萤火虫从天而降,像漫天的星星点亮夜空,又像明亮的眼睛在闪烁。4、烟花像一飞冲天的火箭那般利索,像仙女散花那般唯美,又像天上的星星那般淘气。5、烟花像划过天际的流星,像翩翩起舞的萤火虫,又像夜空里的繁星。6、烟花像飞流直下的瀑布,...
-
中国第一个牺牲的宇航员是谁
中国第一个牺牲的宇航员是元末时期的陶成道。在中国历史中牺牲的航天员是一位名叫陶成道的人,他本是炼丹的,后来开始炼制火器,由于屡建奇功,被朱元璋封赏“万户”。他是第一个想制造火箭飞上太空的人,被称为“世界航天第一人”。在晚年的时候,陶成道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他将47个自制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则坐在椅子上,手上拿着大风筝。想利用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力量飞上天空。但不幸,火箭爆炸。为此,陶成道也成为了...
-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是什么意思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的意思
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意思是: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2、这句话摘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六节》,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依据,也是孟子所有学说的基础所在,人见孺子将入于井,都会有怵惕恻隐之心,这是人之常情,所以人人心中都有仁的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