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胡十六国”是指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曾在中国北部境内建立政权的五个北方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胡夏、成汉。这个时期也被称为“五胡乱华”时期。
2、晋朝结束了汉末以来的三国乱世,至二世晋惠帝时期爆发八王之乱,中原祸乱,外族崛起。司马王室南迁。而北方的黄河流域则成为各少数民族的逐鹿之地,直至东晋灭亡,中原从未被东晋所收复,国家未为统一,此时期北方称为“五胡十六国”。
3、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除了建立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胡夏、成汉等十六国之外,还有代国、冉魏、西燕、吐谷浑等,实际上共有二十国。
4、五胡十六国皇帝列表:成汉:(成)景帝李特、(成)秦文王李流、(成)武帝李雄、(成)哀帝李班、(成)幽公李期、(汉)昭文帝李寿、(汉)末主李势。汉赵:(汉)光文帝刘渊、(汉)梁王刘和、(汉)昭武帝刘聪、(汉)隐帝刘粲、(赵)秦王刘曜。后赵:明帝石勒、文帝石弘、武帝石虎、正帝石世、成帝石遵、仁武帝石鉴、兴武帝石祗、冉魏武悼天王冉闵、惠帝冉智。前凉:武穆王张轨、昭王张实、成王张茂、文王张骏、桓王张重华、哀王张耀灵、威王张祚、冲张玄靓、悼王张天锡、凉王张大豫。后凉:景昭帝吕婆楼、懿武帝吕光、隐王吕绍、灵帝吕纂、后主吕隆。西凉:武昭王李暠、后主李歆、末主李恂。南凉:武王秃发乌孤、康王秃发利鹿孤、景王秃发傉檀。北凉:文王段业、武宣王沮渠蒙逊、哀王沮渠牧犍、高昌王沮渠无讳、河西王沮渠安周。前燕:武宣帝慕容廆、文明帝慕容皝、景昭帝慕容俊、幽帝慕容暐。后燕:成武帝慕容垂、惠愍帝慕容宝、开封公慕容详、赵王慕容麟、昭武帝慕容盛、昭文帝慕容熙。西燕:归帝慕容泓、威帝慕容冲、昌平王段随、中帝慕容觊、文帝慕容瑶、代帝慕容忠、末帝慕容永。北燕:惠懿帝高云、文成帝冯跋、昭成帝冯弘。南燕:献武帝慕容德、末主慕容超。胡夏:桓帝刘卫辰、武烈帝赫连勃勃、德武帝赫连昌、平武帝赫连定。前秦:
惠武帝苻洪、高祖苻健、厉王苻生、世祖苻坚、哀平帝苻丕、太宗苻登、后主苻崇
。后秦:武昭帝姚苌、文桓帝姚兴、末主姚泓。西秦:宣烈王乞伏国仁、武元王乞伏乾归、文昭王乞伏炽盘、厉武王乞伏慕末。代国:太祖拓跋猗卢、太宗拓跋普根、世祖拓跋始生、平文帝拓跋郁律、惠帝拓跋贺傉、炀帝拓跋纥那、烈帝拓跋翳槐、昭成帝拓跋什翼犍。西蜀:蜀王谯纵。
猜你喜欢
点击排行



-
天高地阔的吃起来的天高地阔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天高地阔的吃起来的天高地阔
1、“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在《乡下人家》一文中指,夏天,乡下人家喜欢把饭桌搬到室外,坐在露天这大空间里享用美味的晚餐,会感到很舒适很爽。2、联系上下文理解,“天高地阔”在这里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一是指饭席上谈论的话题广,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二是运用夸张,形容吃饭的场地大,把桌椅饭菜在坪里一放,便是天作屋顶地作房了。...
-
骆驼祥子四到六章概括是什么 骆驼祥子四到六章内容介绍
1、第四章:祥子在回来的路上病倒,在海甸的一家小店里里躺了3天,在说梦话或胡话时道出了他与3匹骆驼的关系,从此,他得了“骆驼祥子”的绰号。祥子病好以后,刻不容缓地想去打扮打扮。他用2.2元打扮了自己:剃了头,换了衣服鞋子,吃了一顿饱饭,便进城向原来租车的人和车厂走去。回了刘四爷的人和厂刘四爷是快70岁的人了。他在年轻的时候当过库兵,开过赌场,买卖过人口,放过阎王债;前清时候打过群架,抢过良家妇女,...
-
烟花像什么像什么又像什么 烟花像什么像什么又像什么如何填写
1、烟花像一朵朵五彩缤纷的鲜花绽放在夜空中,像天上的流星一闪而过,又像天上的仙女一不小心撒下的花瓣。2、烟花像仙女撒花,像火焰争锋,又像彩蝶飞舞。3、烟花像一只只五彩缤纷的萤火虫从天而降,像漫天的星星点亮夜空,又像明亮的眼睛在闪烁。4、烟花像一飞冲天的火箭那般利索,像仙女散花那般唯美,又像天上的星星那般淘气。5、烟花像划过天际的流星,像翩翩起舞的萤火虫,又像夜空里的繁星。6、烟花像飞流直下的瀑布,...
-
中国第一个牺牲的宇航员是谁
中国第一个牺牲的宇航员是元末时期的陶成道。在中国历史中牺牲的航天员是一位名叫陶成道的人,他本是炼丹的,后来开始炼制火器,由于屡建奇功,被朱元璋封赏“万户”。他是第一个想制造火箭飞上太空的人,被称为“世界航天第一人”。在晚年的时候,陶成道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他将47个自制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则坐在椅子上,手上拿着大风筝。想利用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力量飞上天空。但不幸,火箭爆炸。为此,陶成道也成为了...
-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是什么意思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的意思
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意思是: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2、这句话摘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六节》,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依据,也是孟子所有学说的基础所在,人见孺子将入于井,都会有怵惕恻隐之心,这是人之常情,所以人人心中都有仁的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