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准备工作
(1)保证有充足且新鲜的桑叶供蚕食用,养蚕前7天左右的时候,每平方米使用0.25kg的1%的强氯精喷洒消毒,喷后密封24小时以上,同时,对蚕房周围环境喷药进行消毒。
(2)在蚕种出库第八天左右,可见到蚕卵一端有一小黑点(称为点青),当一张蚕种有20%卵点青时,使用黑布遮光,从点青之日算起,第三天早上5点钟除去黑布,开灯感光孵化。
(3)感光3-4小时左右,春蚕在上午9时,夏秋蚕在早上7-8时收蚁。
2、小蚕饲养
(1)喂食:喂食时,桑叶覆盖在蚕身上3-4cm厚。喂食量:1龄用桑树自顶芽数下第3叶,每张蚕种的蚕喂食1kg左右;2龄用自顶芽数下第4叶,每张蚕种的蚕喂食3kg左右;3龄用自顶芽数下第5-6叶,每张蚕种的蚕喂食10-12kg左右。喂食时间分别为:上午7时,中午11时,下午4时,晚上10时。同时每次喂桑要结合扩座。
(2)温、湿度:1-2龄的蚕适宜温度为26-27℃,相对湿度为90%,上盖下垫塑料膜;3龄的蚕适宜温度为26-27℃,相对湿度为85%,只盖不垫塑料膜。
(3)管理:清理蚕粪时,清理次数不能过多,一般当蚕粪积累过深再清理。喂食的桑叶,吃剩下的杆茎一定要及时清理干净。喂养环境要保持通风。
(4)眠期:眠前,加网给桑进行眠前除沙,如果有部分蚕未眠,再次加网给桑,把未眠蚕引上来。眠中,前期在蚕座上撒石灰粉,保持相对湿度为80%;见有起蚕时,保持相对湿度85%。眠后,95%以上的眠蚕脱皮醒来时,喂食少量的桑叶。
3、大蚕饲养
(1)喂食:喂食量占总生长周期的95%,特别是5龄期,占了85%。大蚕期的给桑量(10g蚁量)会根据蚕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当蚕龄为4龄时,给桑量为65kg,当蚕龄为5龄时,给桑量为385kg,喂食的桑叶为顶芽下7-15片叶。5龄蚕的第1-2天和第5-7天,给叶量要严格控制到下次给桑时刚吃完为宜;第3-6天要让蚕充分良桑饱食。
(2)温、湿度:4龄的蚕适宜温度为25-26℃,相对湿度为70-75%;5龄的蚕适宜温度为24-25℃,相对湿度为70%。当温度高于30℃时降温,当温度低于20℃时升温。
(3)管理:多采用室内地面育和室外棚架育。将蚕室清洗干净,用1%的漂白粉消毒,待干后,地面撒上一层石灰粉,将蚕饷食喂一餐叶后,移至地面饲养。同时每天早上用新鲜石灰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阴雨天湿度大时,每天撒石灰粉2次。
(4)上蔟:5龄蚕6-7天后,停止进食,此时把熟蚕均匀撒到簇上。期间保持通风良好,簇中温度在24℃左右,湿度在85%左右。
猜你喜欢
点击排行



-
天高地阔的吃起来的天高地阔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天高地阔的吃起来的天高地阔
1、“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在《乡下人家》一文中指,夏天,乡下人家喜欢把饭桌搬到室外,坐在露天这大空间里享用美味的晚餐,会感到很舒适很爽。2、联系上下文理解,“天高地阔”在这里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一是指饭席上谈论的话题广,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二是运用夸张,形容吃饭的场地大,把桌椅饭菜在坪里一放,便是天作屋顶地作房了。...
-
骆驼祥子四到六章概括是什么 骆驼祥子四到六章内容介绍
1、第四章:祥子在回来的路上病倒,在海甸的一家小店里里躺了3天,在说梦话或胡话时道出了他与3匹骆驼的关系,从此,他得了“骆驼祥子”的绰号。祥子病好以后,刻不容缓地想去打扮打扮。他用2.2元打扮了自己:剃了头,换了衣服鞋子,吃了一顿饱饭,便进城向原来租车的人和车厂走去。回了刘四爷的人和厂刘四爷是快70岁的人了。他在年轻的时候当过库兵,开过赌场,买卖过人口,放过阎王债;前清时候打过群架,抢过良家妇女,...
-
烟花像什么像什么又像什么 烟花像什么像什么又像什么如何填写
1、烟花像一朵朵五彩缤纷的鲜花绽放在夜空中,像天上的流星一闪而过,又像天上的仙女一不小心撒下的花瓣。2、烟花像仙女撒花,像火焰争锋,又像彩蝶飞舞。3、烟花像一只只五彩缤纷的萤火虫从天而降,像漫天的星星点亮夜空,又像明亮的眼睛在闪烁。4、烟花像一飞冲天的火箭那般利索,像仙女散花那般唯美,又像天上的星星那般淘气。5、烟花像划过天际的流星,像翩翩起舞的萤火虫,又像夜空里的繁星。6、烟花像飞流直下的瀑布,...
-
中国第一个牺牲的宇航员是谁
中国第一个牺牲的宇航员是元末时期的陶成道。在中国历史中牺牲的航天员是一位名叫陶成道的人,他本是炼丹的,后来开始炼制火器,由于屡建奇功,被朱元璋封赏“万户”。他是第一个想制造火箭飞上太空的人,被称为“世界航天第一人”。在晚年的时候,陶成道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他将47个自制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则坐在椅子上,手上拿着大风筝。想利用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力量飞上天空。但不幸,火箭爆炸。为此,陶成道也成为了...
-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是什么意思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的意思
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意思是: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2、这句话摘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六节》,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依据,也是孟子所有学说的基础所在,人见孺子将入于井,都会有怵惕恻隐之心,这是人之常情,所以人人心中都有仁的端倪。...